南诏族属争议的由来?

龙族纹身网 2023-09-06 16:10 编辑:admin 276阅读

一、南诏国族属争论的根本

南诏国大致与中土唐国处在同一时期,其统治中心位于洱海坝,疆域包括今中国云南全境、四川南部、贵州西部、广西西北部、越南西北部、老挝北部、泰国北端、缅甸中北部。

南诏国由礼社江上游的哀牢人小邦“蒙舍”发展而来,这应该没有任何疑问。唐《蛮书·六诏》记载:“蒙舍,一诏也。居蒙舍川,在诸部落之南,故称南诏也。元年中,献书于剑南节度使韦皐,自言本永昌沙壹(哀牢始祖)之源也。”;五代后晋《唐书·南蛮西南蛮传》记载:“南诏蛮……自言本哀牢夷后”;北宋《新唐书·南蛮传》记载:“南诏……本哀牢夷后”;几乎所有的典籍都说南诏国是哀牢人所建。

南诏国发展壮大以后,统治的民族越来越多,被南诏国统治的民族均被中土人士统称为“南诏蛮”;或以文明程度简单地划称为“乌蛮”(文明程度不高的群体)、“白蛮”(文明程度较高的群体)两种;要么就按地方命名为各种“蛮”,比如弄栋这个地方的人称“弄栋蛮”、靑蛉这个地方的人称“靑蛉蛮”、施赕这个地方的人称“施蛮”……;要么就按照外部特征命名为各种“蛮”,比如穿衣服套一只袖的称“独锦蛮”、穿白衣服的称“白衣蛮”、穿长裤的称“长裈蛮”、不穿衣服的称“裸形蛮”……;这些称呼均无法体现族群特征,也不是具体指哪个民族。
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对其境内人群进行族群辨认(民族识别);有明确记载属同类的、统一族称;无明确记载是否为同类的、按文化相近原则进行归并命名族称。南诏国故地的云南境内,无明确记载是否为同类、按文化相近原则进行归并的民族,多把南诏国时期的“白蛮”、“乌蛮”追认成自己的祖先,还都声称是自己的祖先建立了南诏国;南诏国族属问题成了争论不休的问题。

二、解决南诏国族属争论的方法

南诏国族属问题根本不是问题,几乎所有的典籍都记载是哀牢人所建,只要搞清楚哀牢人对应当今哪个民族,就能搞清楚南诏国的族属问题。

一个民族,随着时代的发展,语言可能会被大环境影响而发生改变,文字也可能会被强权影响而发生改变,信仰也可能会被外来宗教影响而发生改变,服装也可能会随着纺织工艺的提高而发生改变,但其原始特征是不会发生太多改变。确定古代民族与后代民族是否有对应关系,最直接的方法是根据记载一环套一环理下来,但如果记载在中间有断裂,那就要从典籍中找出先代民族的特征与后代民族的特征进行比对,多数特征相同或极度相近才能确定对应关系,如果仅有少数特征相同或相近就不能确定对应关系。

建立南诏国的哀牢人,很明显在南诏国时期被笼统地记录进各种“蛮”了;要确定古哀牢人对应的当今民族,通过典籍记载理顺几乎不太现实;只能通过典籍里有关哀牢人的记载,提炼出哀牢人的特征,再拿当今民族的特征与提炼出来的哀牢人特征进行比对了。

三、古哀牢人的特征

关于古哀牢人的特征,从《华阳国志》、《后汉书》等典籍中可提炼出以下几点:

㈠、《华阳国志》说哀牢人“臂胫刻纹”(胳膊和小腿纹身),说明哀牢人喜欢纹身。

㈡、《华阳国志》说哀牢人“往往邑居、散在溪谷”(普遍居住在村落或小城镇、分布在有溪水的谷地),说明哀牢人分布于水资源丰富的坝子、普遍居住在村落或小城镇。

㈢、哀牢人攻打鹿茤人的事件中,因为老虎刨死王尸吃,把哀牢人吓住了,《华阳国志》记载:“哀牢人埋六王,夜,虎掘而食之;哀牢人惊怖,引去。”(哀牢人埋了六具王尸,晚上老虎把这六具王尸给挖出来吃了,把哀牢人吓得引兵退去。)说明哀牢人很忌惮老虎,虎是其图腾崇拜对象之一。

㈣、哀牢人攻打鹿茤人失利后,怀疑鹿茤人背后有汉国支持,于是就有了《华阳国志》里的记载:“扈栗惧……即遣使诣越嶲太守,愿率种人归义奉贡;世祖纳之,以为西部属国;其地东西三千里,南北四千六百里;有穿鼻儋耳种:闽、越、濮、鸠、獠,其渠帅皆曰王。”(哀牢王扈栗害怕……就派遣使者到汉国越巂郡,跟越巂太守说愿意率自己的族人归附汉国、向汉国纳贡,汉光武帝接受了哀牢国,成为汉西部属国;哀牢国东西3000里、南北4600里,境内还有穿鼻子带耳环的闽、越、濮、鸠、獠等民族,这些民族的头领也称王。)这段记载说明两个特征:

⑴、哀牢国的面积

哀牢国东西横跨3000里、南北横跨4600里应该是以当时的山路计算,如果算直线距离至少要打四折以上,最多东西1200里、南北1840里;也就是东西600公里、南北920公里。

⑵、哀牢国的民族:哀牢、闽、越、濮、鸠、獠等民族。

“愿率种人归义奉贡”中的“种人”,就是哀牢王的族人,就是哀牢人,除此之外还有闽、越、濮、鸠、獠等民族。

“闽”,汉《说文解字》记载:“闽,东南越,蛇种。”闽在汉东南,而哀牢国在汉西南,哀牢国的“闽”明显不是汉东南的“闽”;但云南高原到中南半岛自古就有孟人,“闽”就是“孟”的近音异写。晋《华阳国志》记载:“元康末……闽濮反”,这件事导致永昌郡治南移至永寿(今耿马)。而古哀牢地有两个地方称作“勐缅”,一个在今临翔区、一个在今腾冲市,“缅”音与“闽”音接近,“勐缅”明显就是“勐闽”。古哀牢国的首都在“勐掌”中心城“允掌”(异写为“永昌”)、即后来的永昌郡郡治,腾冲市这个“勐缅”过怒江就是“勐掌”、临翔区这个“勐缅”北上没多远也是“勐掌”;所以“闽濮反”才会导致永昌郡治南移永寿。哀牢人分布在坝子,闽人应该就分布在哀牢人坝子周边山区;而“闽濮”应该是闽人和濮人融合的部族,“闽濮”相较纯“闽”要先进很多。今中国德昂族、布朗族、佤族就是闽(孟)人后裔。今德宏、临沧、普洱、西双版纳亦有这些民族。

“越”,《汉书·地理志》载:“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,百越杂处,各有种姓。”明确指出越人分布在交趾郡(今越南北部)至会稽郡(江苏南部)沿海七八千里的地方。除《华阳国志》说哀牢国有“越”外,其它典籍很少见到哀牢国有“越”的记载。但哀牢国东南与汉交趾郡接壤,交界两地人民相互流入属正常现象。所以,哀牢国东南部应该有少量越人。今越南京族就是交趾郡越人后裔。

“濮”,上古《尚书》记载:“及庸、蜀、羌、髳、微、卢、彭、濮人。八国皆蛮夷戎狄属文王者国名。羌在西蜀叟,髳、微在巴蜀,卢、彭在西北,庸、濮在江汉之南。”明确指出濮人在江汉平原南面,即今湖南。到中土春秋战国时期,楚国开始吞并濮地,周《国语·郑语》记载:“楚鼢冒始启濮”;汉《史记·楚世家》记载:“(楚武王)于是始开濮地面有之。”到中土秦汉时期,原濮地(湖南)已无濮人踪迹,原濮地以西很多地方则冒出濮人,在晋《华阳国志》里,越巂郡(蜀西南)、牂柯郡(今黔西南、桂西北)、兴古郡(滇东南)、建宁郡(滇东)、云南郡(滇中)、永昌郡(滇西、滇西南)都有“濮”的记录,但极少单独出现“濮”的记录,大多与其它民族并列出现,比如“夷濮”、“闽濮”、“濮獠”等,说明先前在湖南的濮人已经西迁分散到云贵高原各地、与当地民族正在发生交融。哀牢国境内出现的“闽濮”,就是濮人流入哀牢国、与本地闽人发生交融。说明濮人散居于哀牢国各地、正在融入哀牢境内不同的民族,必然也在融入哀牢人。晋以前就居住在云贵高原的土著,大多都与濮人发生过交融;濮人很难说是今天哪个民族,云贵高原土著都可以声称是濮人后裔,但绝不单单是濮人后裔。

“鸠”,中土典籍很少有这个民族的记载,但伊洛瓦底江又称“鸠水”,鸠人明显就是居住在鸠水附近的古民族,鸠人除《华阳国志》记载外,后续没有其它典籍记载。但鸠水附近后来出现了僄人(骠人),僄人(骠人)可能就是鸠人后续的称呼,骠人后来与孟人融合成了缅人。鸠人对应的当今民族可算是缅族。

“獠”,汉《说文解字》记载:“獠,猎也”。指明獠人就是猎人,那就是说獠人是生活在山林里打猎的民族。晋《博物志》记:“荆州极西南界至蜀,诸民曰獠子。”明确獠人分布在荆州(湖北)西南部到巴蜀地区。但云贵高原的牂柯郡(今黔西南、桂西北)、兴古郡(滇东南)、建宁郡(滇东)也有獠人的踪迹,说明这些獠人是从巴蜀地区进入的。哀牢国除《华阳国志》里有獠人记载外,其他典籍几乎找不到獠人的记载。但哀牢国东南与汉西随县(今金平、元阳、绿春)接壤,西随县有獠人的记载,相邻两地人民相互流入属正常现象,哀牢国东南部应该有少量獠人。今壮族、布依族有一部分人为獠人后裔。今金平、绿春、元阳一带亦有少量壮族。

㈤、哀牢国归附汉国七年后又反,汉国直接从哀牢地招募昆明人来攻打哀牢军,《后汉书·南蛮西南夷列传》记载:“邪龙县昆明夷卤承等应募,率种人与诸郡兵击类牢于博南。”(邪龙县的昆明人卤承等人应汉朝廷招募,率族人与汉国其它地方军合击哀牢王类牢于博南。)说明哀牢人东境与昆明人西境有重叠区。

“昆明”,《史记·西南夷列传》记载:“其外西自同师以东,北至楪榆,名为巂、昆明,皆编发,随畜迁徙,毋常处,毋君长,地方可数千里……”。说明昆明人是一个游牧民族,与哀牢人“往往邑居、散在溪谷”有很大区别,既然邪龙县为哀牢地,昆明人应该是放牧于坝子周边的山区,不大可能与坝子种地的哀牢人混在一起。邪龙县即今巍山、南涧、弥渡等地,今这一带深山中居住着彝族。

㈥、《华阳国志》介绍永昌郡位置时说“永昌郡,古哀牢国……宁州之极西南也。”(永昌郡,就是古哀牢国……在云南高原西南部。)永昌郡和益州郡交界即是哀牢人分布的东界,云南县(今祥云)是永昌郡极东,结合前面提到的哀牢人分布面积(直线东西600公里、南北920公里),确定哀牢人分布的范围是:东起哀牢山脉附近、西至那加山脉附近,北抵吐蕃高原南麓、南达湄南河源头。

㈦、《华阳国志》介绍永昌郡物产时说“有梧桐木,其华柔如丝,民绩以为布、幅广五尺以还,洁白不受污,俗名曰「桐华布」,以覆亡人,然后服之,及卖与人。”(有一种梧桐树,其花絮柔软如蚕丝,百姓拿来织成布,布宽5尺以上,颜色是纯正的白色没有一点污色,俗称“桐华布”;这种布可盖死人,也可做衣服穿,还能卖给其他人。)说明哀牢人平常穿白色衣服,而且崇尚白色。

根据典籍记载提炼出来的哀牢人特征,总结下来就这几点:

㈠、哀牢人崇尚白色、平常穿白色衣服。

㈡、哀牢人喜欢纹身。

㈢、哀牢人崇拜虎。

㈣、哀牢人居住环境:普遍分布于水资源丰富的坝子、居住在村落或小城镇。也就是居住在坝区村落或小城镇。

㈤、哀牢人分布范围:哀牢人分布在云南高原西南部,东起哀牢山脉附近、西至那加山脉附近,北抵吐蕃高原、南达湄南河源头附近。也就是今云南西南半边、缅甸东北半边、老挝北部、泰国北部、越南西北部。

㈥、哀牢人周边民族:哀牢人东境与昆明人坝山交错居住,西境与鸠人杂居,南境与闽(孟)人坝山交错居住,东南境与越人、獠人接壤,中心地区与濮人杂居。哀牢人周边民族也就是今彝族、缅族、德昂族、布朗族、佤族、京族、壮族(或布依族)的祖先。

四、当今民族与古哀牢人比对

典籍中能提炼出来的哀牢人特征有六项,当今民族也就提取这六项特征与古哀牢人比对。声称建立南诏国的当今民族有彝族、白族、傣族,那就拿这三个民族与古哀牢人比对好了。

彝族 白族 傣族 古哀牢人 对比情况

崇尚黑色、喜欢穿黑色衣服 崇尚白色、喜欢穿白色衣服 崇尚白色、喜欢穿白色衣服 崇尚白色、喜欢穿白色衣服 白族、傣族与古哀牢人一致

不喜欢纹身 不喜欢纹身 喜欢纹身 喜欢纹身 傣族与古哀牢人一致

崇拜虎 崇拜龙 崇拜虎 崇拜虎 彝族、傣族与哀牢人一致

居住在山区村落 居住在坝区村落或小城镇 居住在坝区村落或小城镇 居住在坝区村落或小城镇 白族、傣族与古哀牢人一致

分布于云南大部、四川西南部、贵州西部 分布于云南中西部 分布于云南西南半边、缅甸东北半边、老挝北部、泰国北部、越南西北部。 分布于云南西南半边、缅甸东北半边、老挝北部、泰国北部、越南西北部。 傣族分布区基本覆盖了古哀牢人分布区,彝族和白族只有部分分布区与古哀牢人重叠。

周边民族为白族、傈僳族、纳西族、藏族、普米族、壮族(或布依族)、哈尼族、苗族、傣族、瑶族 周边民族为彝族、纳西族、傈僳族、普米族、傣族 周边民族为彝族、缅族、德昂族、布朗族、佤族、京族、壮族(或布依族)、白族、拉祜族、哈尼族、景颇族、傈僳族、阿昌族 周边民族为彝族、缅族、德昂族、布朗族、佤族、京族、壮族(或布依族) 傣族周边民族覆盖了古哀牢人周边民族,彝族和白族周边民族与古哀牢人周边民族只是部分重叠。

通过上述六项对比,彝族有一项跟古哀牢人相同、白族有两项跟哀牢人相同、傣族有六项跟古哀牢人相同。

先代民族的特征与后代民族的特征进行比对,多数特征相同或极度相近才能确定对应关系,如果仅有少数特征相同就不能确定对应关系。很明显,古哀牢人对应的当今民族就是傣族。毫无疑问,既然南诏国是哀牢人所建,那就是傣族所建。

五、后记

南诏国的族属问题,以前很多人都从政治角度去看待,认为是泰国想侵占中国领土才捏造出来南诏傣族论(中国傣族与泰国泰族实属同族),把南诏傣族论批得体无完肤,甚至还给傣族戴上卖国的帽子;而南诏彝族论、南诏白族论经过那么多年的包装还是无法令人信服,很多专家学者使出浑身解数也没法圆南诏彝族论、南诏白族论的谎。

否定南诏傣族论那些专家学者,翻来覆去也就是攻击傣族现在没有居住在南诏故都洱海坝、没有信仰南诏时期盛行的大乘佛教、没有南诏王族那种父子连名制。而傣族离开洱海坝距今也才一百多年,民国《大理县志》明确记载傣族是洱海坝的土著民族,也记录了洱海坝在清同治回乱时期,人口已经流失殆尽,现有人口是回乱结束后从附近地区填补进去的,也就是说占据洱海坝的白族也就是一百多年前填补进入洱海坝的,南诏国可是一千多年前的国家。没有信仰南诏时期盛行的大乘佛教也能拿来说事,印度人早就抛弃大乘佛教了,难道印度那些古国就不是印度人建立的?至于南诏王族那种父子连名制,那是姓氏文化没有产生之前很多民族都曾有的命名方式,今四川凉山的彝族因为封闭,还有少数人保留这种命名方式,但并不能说明四川凉山的彝族跑来云南建立南诏国。